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Institue of Mechanics, CAS
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 | |
王福德; 李文皓![]() ![]() ![]() | |
2022-11-22 | |
Rights Holder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Abstract | 本发明属于吊舱设备技术领域,基于现有浮空器吊舱的不足,本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吊挂飞行器吊挂于电气载荷舱的吊钩上,随形固定框通过一个中心固定架和两个边固定架固定于电气载荷舱的底部,吊挂飞行器设置于随形固定框的随形支撑孔内,同步减震器安装于电气载荷舱的底部相应位置,绳驱动系统安装于电气载荷舱内,绳驱动系统的四根钢丝绳通过多组定滑轮导入同步减震器内,并固定于底框的相应位置,通过四根钢丝绳收放。该吊舱可利用机体变形来实现浮空飞行吊挂、临空发射投放、安全缓冲着陆、隐身屏蔽以及可重复性多次回收投放等功能集成。同时其多个缓冲器可以实现同步缓冲。 |
Application Date | 2020-12-23 |
Application Number | CN202011536840.1 |
Patent Number | CN112623179B |
Claim | 1.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气载荷舱(1)、吊舱变形框、随形固定框(3)、底框(4)、同步减震器(6)、吊挂飞行器(7)和绳驱动系统(28),所述吊挂飞行器(7)吊挂于电气载荷舱(1)的吊钩(36)上,随形固定框(3)通过一个中心固定架(15)、边固定架a(24)和边固定架b(27)固定于电气载荷舱(1)的底部,吊挂飞行器(7)设置于随形固定框(3)的随形支撑孔内,同步减震器(6)安装于电气载荷舱(1)的底部相应位置,绳驱动系统(28)安装于电气载荷舱(1)内,绳驱动系统(28)的四根钢丝绳(22)通过多组定滑轮导入同步减震器(6)内,并固定于底框(4)的相应位置,底框(4)通过四根钢丝绳(22)收放; 所述吊舱变形框设置为上变形框(2)和下变形框(5),上变形框(2)铰接安装于电气载荷舱(1)上,下变形框(5)铰接安装于上变形框(2)上; 所述吊舱处于吊挂姿态,该姿态下上变形框(2)和下变形框(5)角度设置为155度,为该姿态下极限位置,其极限限位由各隐身覆盖板之间柔性接触限位,铰接支耳c(29)与铰接耳板c(30)刚性限位,铰接支耳a(31)与铰接耳板a(32)刚性限位以及铰接支耳b(34)与铰接耳板b(35)刚性限位的混合限位方式,控制吊舱吊挂姿态下不会发生框架下坠状态; 所述吊舱处于发射姿态,该姿态下上变形框(2)和下变形框(5)角度设置为30度左右,其参考位置为同步减震器(6)与底框(4)相互接触位置,同步减震器(6)与底框(4)相互接触,控制发射时钢丝绳(22)不暴露于吊舱内部; 所述吊舱处于回收姿态,该姿态下上变形框(2)和下变形框(5)设置为30度左右,其参考位置为同步减震器(6)与底框(4)相互接触位置,同步减震器(6)与底框(4)相互接触,控制回收时钢丝绳不会暴漏于吊舱内部;其次,当吊舱与地面接触过程中,通过同步减震器(6)压缩,吊舱上下变形框角度设置为在15度~30度之间变化,其角度范围取决于同步减震器(6)的弹性形成范围。 |
Language | 中文 |
Classification | 发明授权 |
Status | 有效 |
Note | 授权 |
Country | 中国 |
Agency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Document Type | 专利 |
Identifier | 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91162 |
Collection | 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王福德,李文皓,张陈安,等. 一种可回收可变形式发射吊舱. CN112623179B[P]. 2022-11-22. |
Files in This Item: | Download All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CN112623179A.pdf(721KB) | 专利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View Download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